一幢幢“小洋楼”掩映在青山绿水间,一条条水泥路如玉带盘旋,一个个产业园犹雨后春笋……近年来,在脱贫攻坚的强力推进下,通江县6.6万余贫困人口拔了“穷根”,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美好新生活。但仍有不少贫困户或安于现状“等靠要”,或垂头丧气缺干劲,成为扶贫路上最难啃的“硬骨头”。
究其根本 精神贫困是“顽疾”
“你叫我做这做那,我只有这个能力得嘛,反正一个月的救助款够买米吃就行了,我都不怕穷,你怕啥嘛。”“我们农村这个屋团屋转就莫法跟你们城里头比咯,有个啥讲究的额,祖祖辈辈都这样熬过来了,有啥不好嘛。”
走进通江县兴隆乡,多名帮扶干部坦言,针对这些“最后的贫困户”,他们多次登门帮扶并以苦心相劝,可每次都无获而归,还遭冷言相对,可这些贫困户就是无动于衷。为此,这部分人也被认为是“扶不起的阿斗”。
通江,作为四川秦巴山区深度贫困县之一,要在2020年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间紧,任务重。更何况,面对这些“站不起来”的贫困户,部分帮扶干部还打起了“退堂鼓”。面对这些“极少数”怎么办?难道就真的扶不起来吗?其问题的“症结”到底在哪儿?
“全县有11.3万余贫困人口,如今,除了一部分人确实因身体、大病等原因无法自己脱贫之外,剩下的一部分贫困户属于观念陈旧缺心劲,情绪低落缺干劲,本领不强缺闯劲,精神空虚缺拼劲,信心不足缺韧劲……一味的‘等靠要’、‘懒散拖’,归根结底就是典型的‘精神贫困’。”在通江县2018年第一次脱贫攻坚现场会上,县委孙辉书记一语道破了问题的根源,“这是影响脱贫攻坚战的拦路虎,必须坚决除掉……”面对这个艰巨的“硬任务”和限时的“考卷”,全县1.4万余名帮扶干部又将如何作答?
率先试点 女子上阵写传承
“这些极少数人,必须最大范围地增进他们的思想认同和情感交流,如果做不好这些群众工作,那这些‘懒汉’的影响,必将给我们基层扶贫工作带来‘破窗效应’。”县妇联党组书记、主席何敏接过“考卷”,有了自己的思考,并迅速行动起来。
说干就干,干就干好。在县委的统筹安排下,由县妇联牵头实施的“女子攻坚队·文明健康行”试点工作随即展开。全县113名妇女干部成立了“临时党委”,下设13个攻坚小分队临时党支部,分赴兴隆乡13个村开展专项精神扶贫行动。为此,一场以“党建+妇建”的拉锯式攻坚战在兴隆乡的山乡遍野全面铺开了。
她们头戴小白帽,身穿红马褂,手举“作战旗”,一幅幅“刷好牙、扫好地、做好饭、种好地、说好话、做好人”的“六好”标语格外醒目,一段段“不打架、不骂人,邻里相处讲感情;不酗酒、不赌博,挤出时间去健身……”等快板节目激情上演……
这支活跃的“红色娘子军”,犹如86年前在川陕革命根据地组建的我党我军第一支正规妇女武装——“妇女独立营”,战斗在今天“扶志扶智”的战场上,写下了巴山儿女的“红色”传承,为“最后的贫困户”竖起了一面鲜红的旗帜,也成为了老百姓最贴心的人。
“我们三兄弟以后一定会好好过日子,先做好屋前屋后这几亩地,闲下来了再去附近工地做零工,等赚了钱后再看能不能娶个媳妇。”鞍子村二社的单身汉薛元奎甚是感激。
对“症”施治 “五抓五促”拔穷根
“要是不签这个倡议书,名字上了‘黑榜’,那才真正觉得脸上莫光。”二社的王培义来到漂草村会议室,同213户村民一道,在“抵陋习歪风·树文明新风·建和美新村”的倡议书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兴隆乡渔潮村帮扶干部向小兰介绍,针对不同的家庭她们就有不同的“施治”办法,比如对卫生习惯差的家庭,重在引导和现场示范;对家人不亲、邻里不和的家庭,重在情感疏导和协调沟通;对缺乏技能、发展滞后的家庭,重在技术指导和信息服务;对缺少劳动力、缺乏信心的家庭,重在代劳示范和扶志鼓劲……总之,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女子攻坚队”忙碌的身影。
好婆婆人选:李子芬、杨清兰;好媳妇人选:罗冬华、李兰芝;致富能手人选:李青华、赵华英;遵纪守法户:杨青义,王能发;环境整治示范社:五社、六社……在渔潮村的村务公开栏上,近十项评比结果已如期公示,家家户户跑来看热闹,看着一个个“获奖对象户”把流动红旗带回了家,五社的杨会浅不服气的说:“下次一定会轮到我”。
如今,通江县正以抓思想认识促观念转变、抓典型示范促内生动力、抓村容户貌促习惯养成、抓干部锻造促组织提升、抓常态长效促乡风文明的“五抓五促”长效机制,把基层党员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把党组织带富奔康的能力提升起来,不断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汇聚起通江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