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在南江县赶场镇西坝村三社的林芝,如今已是年芳24岁的大姑娘了,是一个远近闻名的孝顺女。在她的身上确有着一段不堪回首的日子,自从她9岁开始,便弃学在家,11年如一日侍奉着瘫痪的母亲,照顾着这个曾经摇摇欲坠的家。林芝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全家4口人,一位是卧病在床的母亲,一个是身体虚弱的父亲,还有一个年幼无知的弟弟。
话语得从1996年的一天说起。林芝同其他小朋友一样,在学校学习、玩耍,过着欢乐的童年生活,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不幸降到了这一个家,打破了这个家的温馨、曾经欢乐的家变得了沉闷,也彻底改变了小林芝的命运。母亲得了一种怪病,永远地瘫痪在床上。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一家人均傻了眼,加上家庭本身经济十分拮据,还有一个刚刚会说话的弟弟,日子该怎么过啊?父亲的脸上明显地增添了许多悲愁,小林芝看着这一切,似乎心里明白了许多,她扑通一声跪倒在父亲的跟前,悲痛欲绝地说:“爸,我不要读书了,我要照顾好妈妈和弟弟,还要帮你做家务,我和弟弟不能没有妈妈和这个家呀!”,说完话,父女俩早已是泪流满面,放声痛哭起来……
自从那以后,父亲长年在外务工,年仅9岁小林芝起早贪黑,过早地支撑起这一个家的里里外外。照顾母亲的担子落在了她年幼的身上,沉重的家务事压在了她脆弱的肩上,供弟弟上学的经济压力撂在了她幼稚的心上,村社义务工也落在了她弱小的身躯上……,是啊,林芝是一个孩子,更是一个年仅9岁的女儿童,本应在父母的关爱下,高高兴兴到学校读书求学,这也在她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遗憾,每当看见其他的孩子在父母的挽扶下兴高采烈上学时,看见曾在一起读书的小朋友无忧无虑玩耍时,想起自己有永远做不完的家务时,林芝也曾暗自流过泪,然而小林芝又是坚强的,别无选择,只有承担起这个家,因在她幼小的意识中早已深刻的体会到了“贫苦孩子早当家”这句话的深刻内涵。
11年如一日,小林芝每天均要5点钟起床,做早餐、煮猪食、喂养牲畜,干农活,护送弟弟上学,还要照顾瘫痪的母亲。由于母亲的病极为稀罕,病倒后,吃、喝、拉、撒已身不由已,大小便失禁,完全丧失自理能力,全靠小林芝照顾。洗脸、喂饭、喂药、洗脚、洗衣……数十年如一日,小林芝的默默无闻的细心料理着这个家。在她的照料下,无论是在寒冷的冬天,母亲身上未生一具冻疮,还是在酷热的夏天,母亲身上未生一颗痱子。按农村的话说,人要有“盘算”(即要有头脑),小林芝就是如此,为了增加经济收入,为母亲治病和供弟弟上学,种上了蔬菜,背到远离2公里的市场卖。家庭并没有因为母亲的瘫痪而倒下,相反在她幼嫩身躯的支持下,家庭里外收拾的干干净净,生产过得井然有序,充满了温馨。
更能可贵的是,小林芝还有一颗热衷于公益建设的社会责任心和热心帮助他人的社会美德。自母亲瘫痪以来,没有因为家庭特殊而拖村社公益事业建设的后腿。无论是在义务工投劳上,还是在人平集资上,她均出色地完成了各项任务,甚至于还超额完成。14岁那年,为修建该社公路,人均投劳25个,社上根据她家的情况,给予了酌情考虑,但小林芝知道此事后,毅然投身到公路建设中来,并完成了全家100个劳力任务。同时,她还热心于帮助他人,受到了全村人民的好评,2006年被镇党委表彰为“十佳孝顺儿女”,2008年被南江县委、县政府表彰为“十大孝星”。
如今年,林芝已长大成人了,在她的脸上,我们看到的是更多成熟和执着。从她身上,我们应看到弘扬孝道的积极意义:
1、孝是反本与追源。《孝经》中说:“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论语》中也说:“君子务本,本立而生道,孝,其为人之本分之事”,强调“孝”是道德伦理的根本。可见,饮水思源,奉行孝道是反本与追源的表现。一个真正孝敬父母的人,绝不会忘本,理会懂得珍惜所有的一切,相反,一个不孝子孙最易忘本,通常表现为唯我独尊,惟利是图。
2、孝是感恩与回报。在弘扬孝道文化,构建和谐社会今天,应知养育之恩如天大,做子女的应当有感恩之心、回报之心,同时也是对子女自身的重大回报,因“孝”是实现人生幸福快乐的必备条件。
3、孝是尊长与爱幼。“小孝”是敬事父母,“大孝”则是带动、鼓励、帮助别人行孝,同时光大自己的行孝。正如孟子的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可见孝在老与幼之间均能体现,是尊老与爱幼。
4、孝是立身与事君。《孝经》中说:“夫孝,始于事亲,忠于事君,终于立身”,说明了“孝”与立身行事、尽忠国家、事业的关系。
这是当今弘扬孝道文化重宝贵的经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