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在“两化”互动、统筹城乡中妇女发展的思考
妇联组织参与统筹妇女发展和推进女性创业就业,是贯彻落实市委“‘两化’互动、统筹城乡、追赶跨越、加快发展”战略部署的重要途径,也是贯彻落实市、区党代会精神的重要措施。
一、基本情况
统筹城乡进程的不断加快,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土地的集中,农民就业创业观念发生根本改变,城市就业方式的多元化,为妇女创业就业带来新的机遇。总体来看,妇女就业领域和规模不断扩大,就业结构和环境得到较大改善,创业就业率不断提升。
(一)妇女创业就业环境不断改善。全区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就业工作,把就业工作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制定出台了许多促进就业、扶持创业的政策。有关部门开拓公益事业岗位,开展“春风送岗位”、“就业服务日”等活动,多形式帮助妇女群众就业。妇联组织联合职业培训机构,开展家政、美容美发等技能培训,已培训的2500余名“巴山妹”家政服务员就业率达到95%,1500余名美容美发师实现全部就业。
(二)妇女创业就业热情日益高涨。全区广大妇女发扬勤劳、勇敢、智慧的优良传统,积极投身“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实践,成为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截至2011年底,女性从业人数为5.7万人,占从业人员总数的42%,大批失业失地妇女积极参与妇联等部门开展的各类技能培训,有的进入工厂、企业成为工人,实现了就业再就业。500余名有创业意愿的妇女,参与SIYB创业主题培训班,其中350余名学员实现了创业。
(三)妇女就业创业层次不断提高。妇女在参与经济社会建设中不断成长,就业结构和层次不断改善,越来越多的女性进入计算机、通信、金融、保险等高新技术行业,成为这些行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各行各业各个领域的管理阶层、技术人员队伍中都不乏妇女们的身影,据相关部门统计,全区女干部达3685人,占干部总数的22.83 %,管理阶层、技术人员女性占25.9%,高新技术行业女性占21%。
二、困难与问题
全区妇女创业就业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有大多数妇女劳动力未能实现就业,妇女创业就业工作仍然十分艰巨,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
一是就业观念落后。受男主外女主内传统观念影响,本地无业妇女承担着家中的大部分家务,她们长期习惯了自由支配劳动时间,不能适应现代企业快节奏的工作流程、严格执行的作息时间和规章制度,在择业时挑挑拣拣。
二是就业要求过高。有些无业妇女不顾自身劳动素质偏低的实际,在就业时既要约束少、工资高,还要工作环境好、有面子。
三是就业能力偏低。无业待业妇女普遍文化偏低,缺乏专业技能,没有一技之长,学习能力比较弱,又没有主动学习的意愿。这些妇女只能从事简单的流水线工作或体力劳动,工资水平处于中下游水平。
四是就业信息不畅。在已就业的妇女中,除政府安置的外,绝大多数是通过亲朋好友介绍获取就业信息、寻求就业岗位,只有少数人是通过劳动力市场获取就业信息。用人单位与妇女劳动力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交流渠道,影响了妇女就业。
五是创业愿望不强。许多妇女依赖丈夫和家庭,怕苦怕累,缺乏创业知识、技能和管理经验,担心创业失败。受资金、项目、信息因素的影响,使得她们不敢贸然创业。
三、对策与建议
妇女就业创业事关“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进程,事关妇女生存与发展,事关社会和谐与稳定。
(一)强化舆论宣传,激发妇女创业就业内在动力。通过加强宣传引导,积极培育创业就业文化,宣扬妇女劳动的传统美德,营造妇女就业创业的良好社会氛围。通过大力宣传党委、政府关于推动自主创业、促进城乡居民充分就业的各项优惠政策,激发广大妇女创业就业的积极性。通过召开表彰大会、组织创业典型巡回演讲、在新闻媒体开辟专栏等方式,选树妇女创业就业先进典型。帮助不愿意就业的妇女转变就业观,帮助有就业意愿的妇女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鼓励她们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实现多途径就业。
(二)加大教育培训,全面提升妇女就业创业能力。各级政府把妇女就业培训纳入政府公共就业技能培训规划,鼓励支持和协调社会各方参与妇女创业就业培训。区妇联牵头,相关部门参与,调查了解妇女年龄、学历、就业、技能、家庭等情况,建立妇女就业培训人才库。各级妇联组织充分利用人社部门、职业培训定点机构,分期分批开展技能培训,依托“玫琳凯四川妇女创业就业培训计划”项目,对失业失地妇女开展适合女性的计算机、烹饪、家政、美容美发等专业技能培训。
(三)完善服务管理,提高妇女就业创业工作水平。建立妇女创业就业服务体系,构建为妇女群众提供求职登记、职业培训、职业介绍等“一站式”公共就业服务平台,提供信息咨询、就业指导、技能培训、权益维护等服务和帮助,千方百计创造条件为妇女解决就业问题。落实最低生活保障、小额贷款、税费减免、创业服务等帮扶政策。
(四)整合工作资源,建立妇女创业就业示范基地。各级妇联组织以“科技牵手”活动为载体,以政策争取、项目引进和资金扶持等服务为推手,按照市委农业产业化建设要求,联合科技、农业、畜牧、科协等部门共同创建“巾帼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带动发展一批以妇女为主体或妇女领办的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协会,引动农村妇女增收致富,助推现代生态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以“巾帼建功”活动为载体,以巴中市首届手工制品展销会为契机,与商务、文化、旅游等部门联手开发、培育、发展一批手工制品项目,创建妇女居家灵活就业平台,帮助下岗失业妇女、农村转移就业妇女、零就业家庭妇女实现居家灵活就业。
(五)落实优惠政策,全力推动城乡妇女创业就业。各级妇联组织以推进落实“小额担保贷款”政策为抓手,加大实施“小额担保贷款”政策力度,进一步加大宣传,扩大项目影响力。截止今年底,力争贷款额度达1.5亿元,确保3000余名妇女实现创业,带动10000名妇女实现就业。(作者系区妇女联合会党组书记、主席)
|